在所有的中国车企当中,比亚迪已是另一个量级的公司。
01
(资料图片)
梦想成真
2003年1月,36岁的王传福,通过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杀进了汽车制造业。
不出所料,他没有得到任何祝福,一些人报以嘲笑,更多人甚至连嘲笑都懒得给他。
彼时的王传福刚刚做成了一家上市公司,情况与李想创立车和家非常类似,一样的年轻,一样的雄心勃勃,做着相同的胆大包天的梦。
但是,谁care呢?
在那个时候,如果说奇瑞的尹同耀、吉利的李书福和长城的魏建军勉强算汽车产业的“泥腿子”的话,王传福和他的比亚迪汽车连“泥腿子”都算不上。
彼时的唱衰者和嘲笑者们,恐怕做梦都不会料到,在20年后的某一天,他们会见证比亚迪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企业。
这是第一次,在汽车这个如此关键的产业,有中国的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成为无可争议的第一,并遥遥领先第二名。
2023年8月9日夜晚,是王传福梦想照进现实的时刻。
在这个夜晚,随着一辆腾势N7缓缓驶下产线,意味着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正式下线。
如果不出意外,2023年,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产销将会突破300万辆,至少会领先第二名特斯拉100万辆以上。
这也是中国品牌车企之中,第一家年销量突破150万辆大关,同时也会是第一家突破200万辆大关,和第一家突破300万辆大关的企业。
你很难想象,在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,有一家单一的车企市占率可以达到接近40%。
20年时间,让王传福从汽车产业的无名小卒,成长成为全球汽车产业中的巨擘。
20年时间,让比亚迪从0开始,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第一大车企。
在这20年间,比亚迪创造了无数的第一次。
第一次将新能源汽车这个概念带入到了这个产业。
第一次给这个世界带来了真正意义上量产的新能源汽车比亚迪F3 DM。
第一次努力地试图使用磷酸铁锂作为车用动力电池,在三元电池打败之后,通过刀片电池的结构创新,让磷酸铁锂逆袭,成为当下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主流选择。
然而,对于王传福和比亚迪而言,每一个第一次,都意味着一个巨大的风险,如果这些概念、技术和产品没有得到消费者和产业的认可,比亚迪都有可能死无葬身之地。
所幸,王传福的坚持终有回报。
这也是为何,在汽车产业,一直以铁人形象示人的王传福,在2023年8月9日的人生高光时刻,在回首过往时,不禁言语哽咽、潸然泪下。
绝大多数人,只看见成功者获得的鲜花和掌声,但每一个成功者,在通往成功的旅途中,都必然会走过一个又一个的至暗时刻,经受一个又一个的生死考验,在很多时候,他们不仅会遭受到外界的质疑,甚至于连他们自己也会怀疑自己能否坚持到最后的胜利……
这样的过程,王传福和比亚迪并没有例外。
02
勇敢的开始
2002年,普遍被认为是中国汽车市场的“井喷”元年。
根据中汽协的数据,那一年,中国市场总共交付了325万辆汽车,同比增速达37%。
对于中国这个国家而言,2002年更重要的历史价值不是汽车市场的井喷,而是在这一年,中国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。
接下来的若干年,中国的人口红利、要素资源竞争力、城市化、基建和大出口,开始形成了一个闭环,促成中国这个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启动了一轮长达20年的大经济增长周期。
回到汽车产业,跨国车企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,大肆投资中国汽车产业。
在那个时间的前后,长安福特、一汽丰田、东风日产、华晨宝马等企业先后组建成立。
2002年7月1日,王传福在经过了7年的拼搏之后,终于把电池业务弄上了香港主板市场,并募集了16.5亿港元的资金。
彼时的王传福已经看到了消费级电池市场的天花板,谋求进入一个大产业,开启比亚迪的第二增长曲线。
最终,王传福把目光投向了勃发的中国汽车产业。
毫无悬念,王传福试图进军汽车市场的动议,遭到了周边亲朋好友的一致反对。
2002年,后来成为芒格家族财富管理人的投资人李录第一次投资比亚迪,他也对王传福这个战略有疑虑。
港股市场的一些激进投资人威胁王传福,如果敢进入汽车产业,他们就会持续沽空比亚迪,卖到比亚迪死为止。
在王传福试图入局汽车之前,绝大多数汽车创业项目都处于极度挣扎之中。
2002年,尹同耀的奇瑞,因为生产资质问题,无偿划拨20%的股权给上汽集团,在后续的一段时间之内,奇瑞生产的汽车,将会以上汽奇瑞的名义推向市场。
浙江的一位企业家李书福,在经历了无数的冷眼和嘲笑之后,刚刚获得生产资质,他手里只有一个名为吉利豪情的小型两厢车。
按照李书福的定义,吉利豪情果然是四个轮子加一个沙发。
2002年,长城魏建军正在打造一款名为赛弗(safe)的SUV,以现在的眼光看,非常的丑陋,不过,在那个时候,魏建军已经显露出通过进入差异化市场获利的本能。
如果我们翻看2002年的财富世界500强,就会发现,在那个年度,该榜单TOP10里,汽车企业竟然达到了4家,分别是排在第二名的通用汽车,营收为1773亿美元,第五名的福特汽车,营收为1624亿美元,第七名的戴姆勒克莱斯勒,营收为1369亿美元和第十名的丰田汽车,营收为1208亿美元。
在2002年,大众汽车仅以793亿美元排在财富世界500强的21名。但是,这家德资车企很快就会吃到中国市场增长的红利,并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集团。
很难想象,时年只有36岁的王传福,在香港市场仅募集了16.5亿港元,就想进入汽车市场,与这些世界500强的巨头过招,会有什么好果子吃。
更令人感到无厘头的是,“电池大王”王传福进入汽车产业的故事是,他要打造新能源汽车。
2008年,王传福在讨论到磷酸铁锂的度电池成本时是这样表述的:我们的铁电池和日本的同类产品相比很有优势,他们当前每度电的成本是2万美元,5-10年的降本目标是降至1万美元,但我们现在就已经实现了日系企业未来5-10年的降本目标。
这是为何,在2002年,日本人在选择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时,第一个对纯电动的技术路线判了死刑。
以当时的价格,如果一辆车要装50度电的电池,光电池成本就要超过100万美元。
2002年,笔者还是大连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的大三学生,在专业课上,教授们在说到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时,会非常肯定地把丰田的技术路线搬过来,即油车到混合动力到氢燃料电池的技术路线。
在那样的大背景下,当王传福在谈论新能源汽车这种概念时,绝大多数人将其视为骗子。
有趣的是,另一位名为马斯克的“骗子”,几乎在相同的时段,在太平洋的东岸谋求搞出一辆电车。
2003年2月,王传福通过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公司的方式,杀入汽车产业。同年7月,特斯拉在美国硅谷成立。
如果把时间倒转20年,看36岁的王传福,和2015年34岁的李想相比,王传福会是更狂的那一位。
王传福了解汽车产业的方式也非常令人感到震惊,他购买了大量汽车工程相关的书籍,夜以继日、废寝忘食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。
然而,在产业观察者看来,这未免也太不靠谱了。
在那个时候,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,在一个36岁年轻人的带领下,说要打造未来的新能源汽车,对于跨国零部件供应商而言,没有比这个更不靠谱的事情了。
没有悬念,王传福甚至于都无法说服Tier1给比亚迪的汽车配套零部件。
更恐怖的事情发生了,从那个时候开始,比亚迪开始自主研发在车辆生产中所有“卡脖子”的零部件。
在20年以后,笔者曾和另外一个汽车产业的巨擘吃饭,说起创业初期时,零部件供应商卡脖子的事情时,还怒斥“***那个王八蛋!”。
在2021年,中国造车新势力之中的蔚小理,再次饱受零部件供应商卡脖子之苦,很多车子都是在装出来之后,缺了某一个零部件放在停车场里。
在那个时候,后来的“微博之王”曾不止一次地向笔者感慨:“造车真TMD太难了!”
03
生死之考验
王传福入场造车之后的第一款车是F3,也是比亚迪的第一款爆款车型。
比亚迪F3,以丰田花冠的尺寸,大概一半的价格推向了下沉市场,对于那些广大的刚刚从农田中解放出来并发家致富的人们而言,开上比亚迪F3,已经是巨大的出行消费升级了。
2006年,比亚迪F3第一个销售完整年度实现了6.3万辆销量。
2007年,比亚迪F3售出了9.3万辆。
2008年,比亚迪F3售出了13.1万辆。
2009年,比亚迪F3到达了销量巅峰,共售出了24.7万辆。
2009年,王传福的比亚迪达到了汽车产业生涯的第一个高峰,凭借F3、F0和F6的三车组合,比亚迪当年总共售出44.8万辆汽车,力压奇瑞成为当年自主车企的销冠。
2008年9月,巴菲特以2.3亿美元的代价获得比亚迪2.25亿股股票,占总股本的比例大约为10%,成为该公司的第三大股东,仅次于王传福和吕向阳。
有了巴菲特的背书和销量持续增长,在2009年,比亚迪股价持续攀升,到2009年12月30日达到了90.5元的历史高点。
2009年11月5日,2009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发布,王传福以58亿美元首次问鼎中国富豪榜。
接下来,是一个急转直下的故事。
在2009年,中国的人均GDP已经攀升至4000美元,一轮消费升级正在酝酿。
在2009年,中国汽车市场基本上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,李想的汽车之家已成为了购车用户了解汽车资讯的首选。
在2009年,长城的神车哈弗H6已经进入了研发阶段,并将会彻底改变中国汽车消费的理念。
在2009年,李书福已经成立的工作小组,要以蛇吞象的气魄收购沃尔沃。
2010年,比亚迪当年的销量目标是80万辆,中途从80万辆下调至60万辆,最终只实现了52万辆。
对于比亚迪而言,销量下滑的严重性远超其他车企,因为他的零部件主要是自己生产的,销量积压意味着,车企需要承担全部的库存压力。
2011年,比亚迪销量为44.8万辆。
据《21世纪经济报道》的消息,2011年9月9日,比亚迪召开该年度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,王传福首次对外承认了策略失误:“比亚迪2009年就犯下错误,现在的调整是为过去的错误买单。从今年起比亚迪进入调整年,这个调整一是优化管理团队和经销商网络,二是加强品牌设计。”
王传福在股东大会上明确表示:“比亚迪今年上半年资本开支50亿,下半年将压缩到30亿,全年控制在80亿-90亿元人民币。2012年将资本开支压缩30亿,控制在50亿-60亿元人民币。”
数字是冷冰冰的,这数字的背后,你很难感同身受一家公司断臂求生时对个体命运的残酷性。
在那个阶段,因为战略调整所带来的愧疚,让王传福在一次内部员工大会上泪洒现场。
从那时候开始,比亚迪开启了他们进军汽车产业以来,一个漫长的“三年调整期”,也是比亚迪汽车事业的一次大幅度的撤退。
比亚迪这样的生死考验,后来的造车新势力无一例外都经历了,理想汽车在2018年初经历资金链断裂的生死考验,蔚来和小鹏在2019年底经历资金链断裂的生死考验。
2013年,比亚迪结束了三年调整期,全球新能源汽车事业的一个春天正在开启。
在中国市场,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出台了。
2012年6月,特斯拉Model S正式开启交付,当年卖掉了3000辆,2013年,这家神奇的企业居然在全球范围内交付了2.2万辆Model S。
在中国市场,比亚迪在电动大巴市场推出了K9、在出租市场推出了e6、在私家车市场,搭载第二代DM技术的秦。
那一年,比亚迪售出了超过1000辆新能源汽车。
2014年,李斌、何小鹏、李想开始思考进入新能源汽车创业赛道。
2014年11月,蔚来汽车成立;2014年12月,小鹏汽车在广州成立;2015年7月,李想在北京成立了车和家。
2015年,比亚迪新能源车销售6.2万辆,特斯拉的销量为5.1万辆。
随后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一路增长。
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也一路上涨,直到2018年。
2018年,对于比亚迪而言,又是一个全面上涨的年份,汽车总销量从41万辆上涨至52万辆,新能源汽车从11.4万辆上涨至24.8万辆。
在那个时候,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沉浸在一片欣欣向荣之中,人们对未来都有着特别美好的想象。
殊不知,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,彼时依然是靠补贴驱动的市场。
2018年,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的销量构成中,私人购买占比只有65%,限牌城市则贡献了41.6%的销量。
2018年5月,天齐锂业巨额借债斥资259亿元收购智利锂矿巨头SQM 23.77%的股份,就证明了这样的乐观。
这项收购,差一点就搞死了天齐锂业。
至于比亚迪,则在2019年制定了看起来比较温和的销量目标,全年销售汽车65万辆,和上一年相比,增长大概30%的样子。
让绝大多数人猝不及防的是,2019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一次回调,因为真正的私人消费还没有起来。
与此同时,中国汽车整体的市场在经历高点之后,开始进入到回落周期。
当时,一些媒体是这样评价比亚迪在2019年的业绩的:“比亚迪2019年度财报:净利润创五年新低,痛失全球新能源车销冠!”
在那个时候,比亚迪动力电池的技术路线,也遭遇了巨大的挫折。
一方面,宁德时代已经超过比亚迪成为中国市场最大的动力电池供应商。另一方面,因为电动车首先要解决续航里程的问题,三元高镍电池因为能量密度的原因,已经取代磷酸铁锂,成为电动车首选的锂电池。
比亚迪面临着要跟进三元高镍技术路线,还是继续坚持磷酸铁锂技术路线的生死抉择。
看起来,三元高镍技术路线已经无比清晰,比亚迪甚至已经在深圳坑梓工厂投产了三元622的产线。
然而,比亚迪的技术积累主要是在磷酸铁锂上,跟进三元高镍,意味着跟在了宁德时代和韩国人后面,将丧失核心竞争力。
到2019年,磷酸铁锂市场份额跌至史上最低的32.5%。
在那一年,比亚迪遇到的另外一个挑战是,特斯拉的纯电崛起势头已经形成,特斯拉Model 3走出产能地狱。
由于补贴的原因,看起来纯电在中国的前景还不错。
王传福后来回忆,在经营压力巨大的情况下,是否要继续开发插电DM系统,内部的分歧巨大。
在各项事业遭受全面打击的时候,比亚迪上下对于能否在新能源市场取得成功并没有信心。
当然了,比亚迪并不孤单,蔚来、小鹏在那个时候也在ICU中,蔚来汽车创始人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去见所有可能的潜在投资人,希望能够搭一把手,无一例外地被拒绝了;何小鹏则自掏腰包往小鹏汽车投入了3亿美元。
对于比亚迪而言,这次真的是黎明前的黑暗。
04
蜕变与重生
2019年底,新冠疫情袭击了中国,给这个国家带来了无尽的伤痛。
但在另外一个方面,任何一次灾难的废墟之上,总会萌发出新鲜的事物。
新冠疫情在给中国大地带来巨大创伤的同时,在客观上极大促进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事业的发展。
一方面,新冠疫情的到来,让全球政府不得不紧急印发大量的钞票以拯救经济,当资本市场出现大量流动性时,他们率先涌向了代表未来的资产——特斯拉股价起飞了。
特斯拉迅速通过资本市场,融到了海量的运营资金。
2020年9月,特斯拉增发股票,从资本市场筹集50亿美元,2020年12月,特斯拉再度在资本市场上增发50亿美元股票。
当特斯拉资产价格暴涨时,中国头部造车新势力开始受到追捧,蔚来汽车获得了合肥政府和国投招商的支持,融资70亿元。
2020年6月,理想汽车完成了D轮5.5亿美元的融资。7月30日,理想汽车完成美股上市,募资16.36亿美元。
2020年7月,小鹏汽车获得Aspex、Coatue、高瓴资本和红杉中国等联合投资的5亿美元C+轮融资。
2020年8月27日,小鹏汽车完成了在美股的上市,融资14.96亿美元。
对于比亚迪而言,为了帮助抗疫,基于自身强大的制造能力,在短期成为全球最大的口罩制造商。
另一方面,刀片电池的发布,使得磷酸铁锂电池,从根本上解决了能量密度不足的问题,而在安全性上吊打了三元锂电池。
开始启动了一轮漫长的对动力电池市场的统治。
2020年,大量资金进入到新能源汽车市场,加之特斯拉、蔚小理们的财富故事,为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二次爆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1.大量资金的入局,使得这个产业可以招募顶尖的人才,并投资技术和产品。
2.财富故事和大量的媒体曝光,帮助车企们更快地完成消费者教育,使之能够更愿意接受新能源汽车产品。
2021年,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录得终端销量298万辆,同比增长157%,比亚迪乘用车的终端销量达72万辆,新能源销量达53万辆。
2022年,疫情再次席卷中国。
然而,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势不可挡,当年录得新能源乘用终端销量526万辆,同比增长77%。
比亚迪则更加势不可挡,依托于DM-i超级混动和e平台3.0,比亚迪在A0、A级轿车、A级SUV、B级轿车、B级SUV、C级轿车、D级MPV等各个细分市场有了完善的产品布局,并充分享受到了市场增长的红利。
同时,也吃到了作为先行者和领头羊的品牌红利。
2022年,比亚迪乘用车终端销量达161万辆,新能源乘用车的终端销量为159万辆。
由于疫情带来的供应链问题,比亚迪的垂直整合也发挥出了巨大的价值,在各个车企缺芯少魂焦头烂额之际,比亚迪不仅能够自己保供,还能够给友商提供一些额外的支持,比如说ESP芯片。
2022年,比亚迪反超特斯拉,再度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。
2022年,如果查阅一些比亚迪的财报,我们就会发现这家公司的正向经营性现金流到达了1408亿元,投资活动的资本支出达到了1339亿元。
2022年,比亚迪资产规模从2021年底的2958亿元迅速膨胀至4939亿元。
这让我们再次领略到了“狂人”王传福的风采,极致的扩张速度、极强的执行力、极大的胆略和勇气。
2023年全年,不出意外的话,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将会达到300万辆,整体市场份额会在35%左右。
这个销量必然也会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,第二名的特斯拉预计销量会在180万辆左右,第三名预计会在80万辆的样子。
2022年,比亚迪的营收为4241亿元,2023年,这个数据预计会飞速增至7000亿元左右,营业额将会超越同期的华为。
05
经验和教训
一些值得总结的经验包括:
1.所有的伟大,都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。
比亚迪的成功,非常极致地证明了这一点。在2002年的下半年,从任何一个角度看,比亚迪都不大可能在汽车产业获得成功,但王传福迈出了这一步。
在新能源汽车领域,他们的挑战也是一样的。
在动力电池领域,比亚迪的刀片电池遇到的挑战也类似。
比亚迪是一家梦想驱动的公司。
2.深度洞察,是降低冒险风险的最佳方式。
王传福的勇敢和持续的成功,是基于深度洞察的,不基于洞察的冒险是莽撞,基于深度洞察的大胆出发是勇敢。
对于那些汽车巨头的经理人们告知的造车经验和挑战,王传福的态度是付之一笑。
比如说,跨国车企总是说,研发一个车辆需要几十亿欧元,需要7年时间,比亚迪、奇瑞、吉利们,拿着几亿元,现在几年内搞一个车,凭什么?
这个事情在本质上,跨国车企的车型研发是平台研发,他们需要兼容全球市场的种种不同的法规和驾驶习惯的需求,研发的难度和挑战是完全不一样的。
仅仅是验证,就需要在全球各个地方做验证,时间成本完全不一样。
另一方面,跨国车企的人员成本高昂,要想覆盖研发费用,必须要进行全球销售,才能跑通商业模式。
在中国市场做研发,专为中国市场开发,用中国的工程师,研发的成本完全不一样。
3.任何伟大的事业,都需要坚持。
比亚迪在2002年开始研发磷酸铁锂,2003年研究混动技术,2004年首次展出新能源汽车,2008年推出世界上首款量产新能源汽车,一路都在坚持,最终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。
4.坚持投资技术。
在任何一个时刻,比亚迪在研发上的投资都是巨大的。
哪怕是在2019年,该公司经历最困难的时候,比亚迪一年在技术的投入都达到了84亿元,用王传福的话来讲,是咬牙坚持投资。
有了这种投资,才会有2020年刀片电池的发布。
才会有后来比亚迪的云辇、易四方等技术平台,才会形成王传福引以为豪的技术鱼池。
比亚迪是一家技术驱动的公司。
5.技术要转化为市场成果。
王传福亲自抓销售,他认为,一个企业,如果抓住了技术和市场,大概差不到哪儿去。
当然了,在走向万亿销售额公司的过程中,比亚迪的生死时刻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教训,也值得引以为鉴:
1.在走上巅峰的时候往往会连接着低谷。
在高峰时,人们容易高估了自己的能力,低估了组织和个人的问题。
一个伟大的组织,在任何时候,都需要心存敬畏。
这一次,500万辆的比亚迪比上两次,好很多了,格局已经出来了,但依然需要时刻保持敬畏。
每一个个体的成功,时代的因素不可忽略,中国的改革开放、市场机制、深圳这个城市、国家向新能源产业的战略决策,都是比亚迪能够成功的重要外部因素。
企业和个人,也不宜贪天之功。
2.该补的课一定要补。
每一家企业,在高速奔跑时,对自身存在的问题,估计内部人都是心知肚明的。
更多的人,希望通过奔跑解决问题,但绝大多数情况下,都会在环境发生剧变时不得不停下来补课。
一些该补的课要趁早补。
对于中国汽车产业中的所有企业,这个忠告依然有效。包括技术的问题、产品的问题、设计的问题、组织的问题、质量的问题,每一个问题都逃不掉。
3.在身份发生变化时,对自己的要求也要发生变化。
在过去很多年,比亚迪是追赶者,大家对这家企业的要求并不高。现在,比亚迪已经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领头羊,人们评判比亚迪的标准会截然不同。
老大要有老大的自我要求,要有老大的格局和胸怀。
06
依然在路上
在500万辆下线的仪式上,王传福说,比亚迪一直在证明一个事情,就是“比亚迪可以,新能源可以,中国汽车可以。”
首先,笔者无比认同王传福的这个结论。
一定程度上,比亚迪可以,同时代表着新能源可以和中国汽车可以。
在另一方面,新能源和中国汽车,还包含着更多的东西和内涵。
除了比亚迪之外,还包括理想、蔚来、小鹏、长城、吉利、长安、奇瑞等车企,以及宁德时代、中创新航、蜂巢能源、天齐锂业、中伟股份、毫末智行、地平线、禾赛、顺宇光学、光羿科技等庞大的供应链。
当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,已经超过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的50%。
在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,我们崛起的不仅仅是整车企业,在动力电池领域,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这个赛道的高地,无论是电池制造、中游材料还是上游资源,中国企业都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占据竞争力。
随着智驾的发展,我们也有充分的信心,像毫末、百度Apollo、禾赛、速腾聚创、地平线等企业,将会成为智能化赛道优秀的全球供应商。
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,会是全方位的崛起。
其次,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依然处于初始阶段。
从渗透率角度看,中国市场的新车渗透率大概还在35%左右,对存量市场的替代依然需要漫长的时光。从全球的角度看,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还在15%左右,还有更长的路要走。
从产品和技术角度看,当下的新能源汽车,还只解决了电动化的问题,智能化的竞争才刚刚开始,高阶智驾的渗透率还很低,城市导航辅助驾驶的竞赛才开始。
在另外一个维度,汽车作为AI计算机,接下来的产品和技术如何发展,业界尚未达成共识,但这个事情依然会发生。
在智能化的下半场,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要全面向智能电车转型,这里需要付出巨大的、艰苦卓绝的努力。
最后,我们需要清晰地意识到,中国汽车可以,但我们依然还在路上,道阻且长。
芯片超人花姐粉丝福利
扫码加好友
领取100G半导体产业资料包
(内含汽车芯片、芯片设计等文字视频资料)
聊行情、买卖芯片、谈合作
扫码添加芯片超人花姐
内容转载自微信公众号「建约车评」(ID:jianyuecheping),作者:余建约
关键词:
Copyright 2015-2022 热讯食品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:豫ICP备20005723号-6 联系邮箱:29 59 11 57 8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