陕西:多彩非遗让景区“活”起来
(资料图片)
中国文化报驻陕西记者 秦毅
“我的祖国和我,像海和浪花一朵,浪是海的赤子,海是那浪的依托……”近日,伴随着3位残障人士在舞台上用手语演出《我和我的祖国》,由陕西省西安市民游客服务中心、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主办的“览非遗,致匠心”暨残健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主题活动,在西安市民游客服务中心拉开帷幕。
以“非遗+旅游”的方式,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赓续传承中焕发新生机,那些口耳相传、代代传承的瑰宝,也会被更多的人看到。在西安市民游客服务中心一楼,葫芦烙画、阡陌绣球香包、半坡陶埙、藤编、书法、剪纸等项目,让人们看到“守”艺人的坚守,同时感受到非遗为残障人士打开的那扇窗。
“说完西安说非遗,残疾朋友能学习,解决就业大问题。布糊画凭手工,传统工艺在其中……”一位残疾“守”艺人坐在轮椅上,用快板艺术说西安、说非遗,赢得大家的热烈掌声。此次活动现场,除了西安非遗协会的多位传承人外,还有一群特殊的“守”艺人,他们让传统技艺的生命绚丽绽放……
通过积极转变服务方式,西安市民游客服务中心从传统的为市民、游客提供咨询服务的场所,转变为城市形象展示中心、便民利民服务中心、城市会客中心,受到市民和游客更多关注和好评。
“创制新场景,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,不仅增强了游客的文化体验,同时也为非遗‘活’起来、‘旺’起来开辟了新路径。”西安市民游客服务中心负责人张辉表示,该中心将继续坚持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,持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在更广范围、更深层次、更高水平的融合,让旅游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、服务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载体。
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,承载着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。在文旅融合不断深化的背景下,陕西各地持续推进“非遗+景区”的深度融合,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“活”在当下。
作为非遗美食主题特色聚集区,西安永兴坊非遗美食文化街区汇聚陕西11个地市、107个区县的非遗美食和土特产品,按地域分为关中巷、陕南街、陕北里、手工作坊、非遗民俗街、107街和非遗文创街7个街区。街区以“致敬非遗”的姿态,肩负传承创新发展非遗的历史使命,不断深耕陕西非遗,并通过常年举办秦腔、华阴老腔、陕北秧歌、子长唢呐、陕北腰鼓等民俗文化演出,塑造了非遗景区新形象,擦亮了西安旅游的文化名片。
同样,在陕西榆林市,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刚刚在这里成功举办。这一全国性非遗盛会备受瞩目,线下60万人逛展,线上6亿多的点击量。年会期间,媒体采风团走进统万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,体验统万城景区里浓郁的非遗文化。
“统万城遗址宏伟壮观、历史悠久深厚,非遗表演和世界文化遗产的融合让人耳目一新,令人期待统万城正式开园的那一天。”采风团的成员,在看过马头琴、霸王鞭、三边编柳等非遗表演后表示未来将持续关注统万城的动态,深度挖掘统万城相关的人文历史,让更多人了解统万城。
如何让非遗在统万城“活”起来、“动”起来、“用”起来?统万城景区一直在探索中。据悉,自去年开始运营以来,统万城景区团队积极挖掘当地特色非遗资源,结合陕北秧歌、靖边跑驴、霸王鞭、三边编柳等民族文化名片,让非遗走进景区,为文化旅游发展提供新引擎、新动力。
“将非遗与文化旅游融合,以参观非遗项目、参与非遗体验等方式,让市民游客在感知、体验中了解榆林非遗文化,不仅提升了统万城景区的文化内涵,也进一步激发了广大群众热爱传统文化的热情,增强了群众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性,更展示了景区的多元文化魅力。”陕文投集团榆林文旅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,今后将进一步坚定传承、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,多元化推广陕北文化,不断扩展体验空间,让非遗与受众双向奔赴。
记者从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,今年将持续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、高质量发展,坚持以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为前提、区域性整体保护为重点、传播普及为关键、活化利用为动力,全面提升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水平,扎实推进“旅游+”“+旅游”,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开展非遗大师进医院、进街区、进社区、进景区、进校园,设立“非遗大师工作室”,开展常态化传承保护和展示展演,让人民群众充分体验到“身边的非遗”带来的实实在在的便利,彰显非遗的时代价值。
关键词:
Copyright 2015-2022 热讯食品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:豫ICP备20005723号-6 联系邮箱:29 59 11 57 8@qq.com